Thursday, September 04, 2008

生活隨筆

更新了兩篇隨筆。 http://canchinlit.blogspot.com/

寫下這個標題時,有一點驀然回首,混沌頓悟的感覺。終於,十年後的今天,實實在在的明白為何小學初中〈香港沒有初中制度,以中三為分水嶺〉寫的功課叫「週記」或「雙週記」而中四中五的卻叫「生活隨筆」。

以前天真的以為〈寫下這個的時候,很想想出一個「天真」以外的詞,避免引起「誤會」,惟此詞本來就是這麼用,所以也不多想了。真的沒特別意思〉,「週記」一定是記敘文。為了換取高分,曾經不下一次創作自以為老師會欣賞的經歷,還老氣橫秋的學像魯迅的加上甚麼「偉論」或「我的感悟」,原來都是自以為是的表現。「週記」就是「週記」,本來就沒必要創作,記下的應該是個人真實的經歷,都應該是作為人曾經在世的印證。「週記」沒必要硬要寫下「領略的意義」,難道一家人出外郊遊,就一定要配上「我們真的要好好愛護大自然啊!」嗎? 可惜從前的我就是如此造作。我不承認是眼光狹窄,只是太在意老師的講評了,〈如是說,也是眼光狹窄的一種表現吧,只是我的世界觀還是存在的。或許是年少時的「利慾薰心」吧!〉如此「感悟」,當年的老師可是十之八九都會打出高分。

當初剛聽到功課已「改名」成「生活隨筆」時,我是何等的高興喔!終於不用再創作一些了無生趣的「事情」來引出故事意義來。「生活隨筆」成了我最喜愛的功課。寫寫時事,寫寫不知哪來的愁滋味,還可以寫詩,寫寫風花雪月。上課讀到《驀然回首》,亂來的意識流,自由聯想,成為臨急抱佛腳最佳的擋箭牌:沒時間,亂寫一通,當作練習不同的寫作手法。

中六中七,已經沒有了「週記」類的功課,但每天的文化課卻要讀從不感興趣的中外哲學,硬堆出會拿高分的答案。〈這個我得承認,我有一點點過目不忘的本領,為了寫出「好」答案,我從不硬背天書,卻盡看不同人寫的天書,不同人寫的觀點,連七十年代阿姨的課本也拿出來參考,從中分析出老師會喜歡的答案。所以,我喜歡唸理科唸數學﹝沒那麼辛苦﹞,但對人文的興趣還是比較大〉

寫《唐山大地震》的閱書報告時,我可從未如此仔細分析一本書,卻其實甚麼也沒讀進去,我還記得,我是在交功課限期前一天才著筆開始的,可之前我做的準備卻多到連現在的自己也驚訝。我用了很多時間去分析何謂好的「閱書報告」?從結構、內容到用字風格,創新派保守派,把自己的功課一一定位,重點在那裡,表達手法是怎樣,把大綱都擬好才去仔細看書的。結果,一寫就寫出了十三張半五百字的原稿紙,折合約五千多六千字吧。〈不是單純的乘數喔!〉心機當然沒有白廢,貼堂貼了一段時間,只可惜當年沒有留個影印本,好讓今天的自己看看。〈那個要用來計算高考的成績,正本都要留在學校〉

寫那麼多做甚麼?就是要說「頓悟」。

「週記」就像現在大部分部落格一樣,記載着作者的日常生活,有無聊的,有有趣的,也可以是形形式式的反思。就這樣簡單直接。

「生活隨筆」也像現在的部落格,記載着作者的思緒,記載着作者的意向。有人把它當作「無聲的抗議」,有人用它發表文章,一完作家夢〈網路作家或許是另外一個議題〉,更多的人寫下影評書評碟評社評遊記,還有人發表照片畫作。〈對!功課的「生活隨筆」也可以是畫作或照片,但要附上文字附註〉沒有特定的形式,沒有特定的體裁,就這樣記載生活。

很多我中學的朋友同學進大學後都開始寫網上日記。本來天天見面的多年好友突然各散東西,有的靠著交換日記換取友伴最新消息,但畢竟還不能做到「同步」。倚著剛風行的網路,各大學免費的存取空間與域名,大家都開始建設自己的網站,寫一天一天所發生的事,慢慢變成今天的部落格,也許就是一種與人分享所思所想的習慣吧。

寫到這裡,自覺煩悶,寫作重心都不知跑那裡飛了。

想說的是,網路成就了部落格,成就了很多想寫東西的人。部落格就是部落格,包羅萬有,既是日記也是週記更是隨筆,看來是沒必要把所謂「不同類型的部落格」分類〈更不用說現在有那麼好的分類 tag〉,世界大同,部落格的世界也是。所以,當初把部落格分到零零碎碎的我,是如此幼稚呢。

所以,我決定把所有的「分社」歸宗,現在要開始關掉多餘的部落格。

No comments: